人心煩意亂的事情
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人心煩意亂的事情
這位媽媽發給我視頻之後,還沒等我調查完這件事就迫不及待地給我打來電話,怒氣沖沖地向我訴說:“因為老大被李老師罰站生病了,鬧得家裏四個月大的小妹妹也被傳染感冒”。站在媽媽的角度我特別理解她的心情,但這位媽媽已經聽不進去我的分析意見,要求必須查看三天的監控錄像,在Invision 探索四十,個人關係是重心點,你會自我挑戰,誠實和負責任地對你人際關係的優劣點進行分析,使你能確定可以如何改進,你會學到一些工具去創造和培養最好的關係。以證實她猜測得正確。
在媽媽聲嘶力竭的哭鬧下,我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,請出派出所民警和幼兒園管理者壹起觀看了整整三天的視頻。媽媽觀看的過程中,激動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,因為視頻裏看到的都是教師的細心照顧。其實,在陪同觀看的過程中,我壹直想掉眼淚,幼兒教師壹日工作豈止“辛苦”二字能形容!早晨來園時,孩子情緒低落,可能發現不同於他原來的活蹦亂跳,班級李老師多次俯身撫摸孩子的額頭;室內活動中,李老師蹲下來給每個孩子掖褲子、整理衣服;午睡時,李老師給每個孩子拍甜蜜午睡照發到家長群裏;晚飯時,又引導不愛吃胡蘿蔔的孩子進餐……蹲起無數次、班裏各個角落不知走了多少次,只要有孩子遊戲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。這位媽媽還是不屑壹顧地丟下壹句話:“老師沒有及時給我的孩子蓋被子,所以孩子感冒了。”
孩子生病是讓人心煩意亂的事情,但是不可否認生病是由傳染、抵抗力低等多種原因引起的,也有可能與幼兒園生活護理有關。但是家長唯壹堅信的事情是:孩子不想來幼兒園,孩子生病都是教師的責任。因為孩子是不會撒謊的,會如實反映事情經過。換言之,就是老師不可信。
姑且對孩子的回答不做任何評價,探索四十讓人認清缺點為我改變懶散心態,學會了分享,溝通,團結等,這些對我在社會生活中有著極大的幫助,更與同學一同貢獻社會,非常充實有意義。但聽媽媽的提問,便發現誘導性語言的存在。其實,孩子不樂意來幼兒園也是有多種原因的:是不是這段時間家人只關註妹妹冷落他了?孩子是不是想引起媽媽的註意呢?是不是今天家裏有什麽東西吸引著孩子?
不知道什麽時候起,幼兒園與家長的信任遭遇滑鐵盧,是從壹次次虐童事件的報道開始,是從壹個個害群之馬的極端行為開始,還是從壹句冰冷刺骨的話語開始?為什麽極個別的事件能夠主導家長的認識和思維?
盡管監督方式比比皆是,家長好像對電子眼也沒那麽信任,給孩子的兜裏縫上竊聽器、每天回家變換著方式審孩子、讓孩子模仿教師壹天的行為……大有不揪出教師的問題不善罷甘休的架勢。
無論如何,我還是相信幼教人和每個家庭是心心相連的,共同的願望是培養優秀的孩子。但是,缺乏了彼此的信任怎麽能交心、怎麽能擁有真摯的教育,又怎麽能彼此真誠地配合,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?教師又怎麽能放松心情愛每壹名幼兒呢?我們的身邊為什麽總有不少這樣的家長會懷疑教育的美好呢?
對壹些家庭教育觀念
保持警醒
家園關系坍塌的“多米諾骨牌”效應使孩子的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損害,但是教育者認為司空見慣的小事為什麽家長會大動幹戈呢?雋景幫助我們正確樹立人生觀、價值觀,幫助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思維去實現我們的目標,通過學習和練習,更極致的發揮和運用自己的角色去學會溝通。
這是對孩子的年齡特點、心理特點、思維特點信息了解不對稱造成的。
學前工作者都知道孩子常把假想當真實,常給自己設定在遊戲情景中,此場景是虛構的,是幼兒未了心願的反映或者是達成小心思的壹個手段。試想壹下,孩子主要接觸者是家庭,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可想而知。
案例中的媽媽在家中很強勢,平時她在家裏講話就是“聖旨”,家人對她的話都言聽計從,這樣孩子從小已經形成了會看媽媽臉色的習慣,壹切都會順從媽媽的旨意。孩子不舒服感冒了,當媽媽誘導性提問時,孩子也會按照媽媽的心願給出答案。
如果孩子有撒謊現象,需要反思的是家長是否曾經對孩子的錯誤有過過激反應。家長盲目的“圈套性”的質問,把孩子往圈套裏引導,雋景 課程設計獨特,讓學員重新審視自己,幫助我們建立自信,帶領學員設定目標,從而有能力和技巧去改變現狀或重拾理想,協助學員提升積極的態度。這些會悄悄地影響著孩子的判斷和價值觀的形成,當他以後犯下錯誤時,也會逃避自己的責任,從別人身上找問題。